5月23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山东青岛正式下线,中国速度再次惊艳世界。
600公里时速贴地飞行,会不会很刺激?笔者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说,在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车厢里,你会发现自己对速度完全无感。
几百吨的大家伙,怎么做到又快又稳呢?
作为世界最快的高铁,一辆“复兴号”列车数万个部件,从关键的转向架、受电弓、变压器、电机、齿轮箱,到看似不起眼的密封圈、垫片、螺丝、润滑油,身上采用的黑科技,真的不要太多……并且,值得自豪的是,“复兴号”上84%的技术标准都采用了中国标准!
今天,就跟大家摆摆龙门阵,讲讲“复兴号”贴地飞行的秘密。
破解世界级难题 从此告别“哐当”声
绿皮火车行驶中那有节奏的“哐当” 、“哐当”、 “哐当”声,如今成了我们回忆的一部分。那是列车车轮经过轨道接头时发出的撞击声,从铁路和机车发明之后就一直存在。不过,十多年前,中国工程师就破解了铁轨无缝焊接的“黑科技”。从“和谐号”时代起,中国高铁就告别了“哐当”声。
新生产出来的一节节铁轨在出厂后,将被加热至1000度以上,焊接成500米长的轨道。然后将其运送到铺设现场,在铺设现场再次焊接成几十公里长或者100多公里长的铁路。同时,中国铁路人还解决了超长钢轨热胀冷缩的世界级难题,用高强度的弹性扣件扣压住钢轨的轨底,控制了钢轨的热胀冷缩变形。京沪高铁1318公里长的钢轨,没有一个接缝!
打造超级转向架 下盘功夫最扎实
车要开得稳,底盘功夫要扎实。“复兴号”高铁是一个400多吨的庞然大物,想以350公里时速平稳的贴地飞行,作为高铁核心技术之一的转向架功不可没。
就是这个复杂的部件,在高速运行状态下,其中的定位臂的接触面要承受重达30吨的冲击力。最初,中国只掌握了配套200公里时速等级动车配套引进的国外转向架技术,当然没法用在要求更高的“复兴号”身上。但是,这难不倒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研发出了高承载力、高度轻量化的先进转向架。其中,要求最高的定位臂和轮对节点接触面,间隙小于0.05毫米,技术难度堪比发丝上跳舞。
国产齿轮油 “复兴号”动力的隐形守护者
说完这两个“硬”件,我们再聊聊高铁上另一个不起眼的“软”件——齿轮箱油。
齿轮箱是高铁的动力传输系统,相当于高铁的“心脏”,而齿轮箱油就是保证“心脏”健康、稳定的“血液”。“复兴号”350公里时速贴地飞行时,齿轮箱轴承的转速可达到5000转,此时润滑油需要承受巨大而快速变化的载荷,一般的油品在这样的极端工况下早已因无法附着而失效。针对这一难题,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给出了解决方案:科研人员在反复试验中发现,通过控制油品的黏温性能,就能很好的实现齿轮箱的“飞溅润滑”,油膜就能够稳稳地附着在齿轮上,保障“复兴号”动力传输的稳定。
(图:长城润滑油北京研究院新兴产业润滑技术研究院所长赵海鹏,接受央视采访讲述高铁润滑油的开发故事)
此外,长城润滑油还完成了“复兴号”齿轮箱油两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是“油-气界面张力微调技术”,这项技术有效改变了油沫形态,实现了对稳定状态下油沫高度的有效控制,避免了实际行车中可能出现的油品外渗现象。二是控制油品寿命,使其达到60万公里,是过去30万公里换油周期的两倍,为“复兴号”高速稳定运行持续保驾护航。
为了成为“复兴号”的“原配”,长城润滑油前后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攻坚长跑”。700万公里的台架测试、六十万公里的行车实验……从茫茫戈壁,到皑皑雪地,长城润滑油的科研人员以严谨、务实的科研精神,最终实现了“复兴号”齿轮箱油的国产化替代。
(图:长城润滑油的科研人员走遍大江南北,行车实验中收集的油样瓶照片)
事实上,不止无缝轨道、转向架、齿轮箱、润滑油脂,像控制“复兴号”将25千伏高压电转化成1900V低压电,再将1900V的直流电转化成0-1150V三相交流电驱动电机的IGBT控制芯片、满足时速350公里要求的自动驾驶信号技术、适合中国路况和气候的改进型受电弓……每一辆“复兴号”高铁身上,每一项自主技术突破的背后,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汗水。
正因为身强力壮、热血澎湃,“复兴号”才可以从容面对大东北的零下三四十度严寒,天涯海角的高温和海盐的侵蚀,以350公里的运营时速勇往直前,带着小伙伴们“飞”向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