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 | 小心消费金融陷阱 擦亮慧眼戳破骗子技俩

来源:中国网 发布:2017-07-31 11:37:57
互联网技术让信贷、理财、投资等金融活动变得简单、快捷。然而,普通用户由于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和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面对市场上各种金融平台和产品时,经常会无从下手,甚至被山寨平台“套路”。行业“李鬼”伪装成知名金融服务机构进行金融诈骗的现象屡见不鲜。

谨慎投资 小心防备“李鬼”陷阱

通常,山寨平台会借着跟大品牌相似的名号,故意让用户产生这就是大品牌旗下平台的假象,进行不正当的商业行为,扰乱市场经营秩序,给正规平台的经营和广大用户带来极大干扰。

有些山寨平台直接冒用知名金融服务机构的商标或名称,或者简单地变换一下商标的形状,更改一下品牌、产品名称,就堂而皇之上线了。比如,笔者发现业内知名的消费金融平台“平安普惠”就曾遭“山寨”,不法分子摇身一变,打着“普惠平安”的旗号,混淆视听,误导用户。面对这些现象大家不得不擦亮眼睛,认真识别,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骗子的“山寨戏法”怎么破?

第一,不盲目追求超高的投资收益。避免上当受骗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条原则就是不可有“贪婪”之心。

目前,理财平台的收益水平一直在低位运行,一般年化收益率在3%-7%左右,高者在8%-10%。如果某些平台标榜的投资收益过高,比如20%甚至30%以上,那就需要谨慎观察,切莫掉入高收益的陷阱,竹篮打水。

第二,仔细观察“官方网站”或者手机APP的设计。市面上虽然有不少“高仿”的山寨平台,但仔细观察总会在细节上看到蛛丝马迹,比如商标的颜色差异、品牌名称中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区别、网站域名和官方网站的后缀不一致、网页上显示的客服热线有误等等,用户在注册、绑卡或者页面切换等环节中,要细心辨别。

另外,“李鬼”们通常不会花费较多资源和精力进行网站建设或APP开发,因此界面较为粗糙、功能简化,更谈不上“用户体验”了。

第三,通过正规途径进入知名品牌的理财平台。很多普通用户都习惯于在百度、360、搜狗等网站搜索金融平台,这时候,切记要从有标记“官方网站认证”的入口链接进入,同时要查看相关平台的背景。平台背景可以从平台网站底部的版权所有(©)查看,也可以从手机APP下载页面软件说明底部的版权所有(©)查看。

以平安普惠为例,其官网底部版权所有(©)标注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平安普惠ios版本在Apple Store的软件说明标注版权(©)为中国平安。如果该平台并未标注版权所有,或标注了一个较为陌生的公司,就要特别谨慎对待了,在未查实真实主体信息之前,不要轻易进行交易或转进资金,以防遇骗。

此外,条件允许的还应当通过工商信息网站查询企业的注册信息或网站备案信息等,以防止“李鬼”仿冒知名金融服务机构浑水摸鱼。

第四,积极举报“李鬼”。用户一旦发现有人仿冒知名金融机构,可积极向金融机构举报或者向公安机关报案,以防更多人上当受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全社会共同努力,不给“李鬼”任何可乘之机。

平安普惠坚定维权 切实保障用户利益

法律界人士指出,近年来,随着金融行业——尤其是金融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业界侵权事件频发,金融行业知识产权侵权逐渐成为“重灾区”。与此同时,很多互金行业的从业者或服务机构并未将商标标识、名称被山寨等问题提升到核心日程之上,这也是山寨猖獗的原因之一。

对此,从保障用户和机构的根本利益出发,今年3月起,平安集团发起“暴风维权计划”。在此倡导下,平安普惠推出一系列重击包括冒用商标、伪冒官方APP或网站等消费金融侵权现象的措施。截至2017年5月,在较短的时间内,平安普惠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综合维权措施,实现成功维权的案件共计160余例,侵权APP已下架、已停止侵权行为的案件共计28例,对侵权行为起到了极大的威慑作用,有效的维护了平安普惠的品牌形象,给消费金融维权树立了行业标杆。

平安普惠法律合规部负责人表示,就国内互金行业而言,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仍是处于一个不断加强和深化的阶段,下一阶段平安普惠的维权重点仍将集中在互联网领域,继续加强对各大网络服务平台的监控。同时,也提醒广大普通投资者和消费者,面对纷繁复杂的山寨、伪冒乱象,一定要注意正确识别金融机构身份,通过正规渠道获取服务,一旦发现受骗,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读图

大家都在看

新闻头条